在管理学界,沃伦·本尼斯是首屈一指的领导力大师和先驱人物。他是欧洲最 伟大的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·汉迪的老师。《福布斯》杂志称他是“领导学 大师们的院长”,可见其地位与声誉。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·德鲁克,评价他“沃伦·本尼斯从不自吹自擂,却已领 先一步。” 沃伦·本尼斯,以其关于领导艺术的著作而闻名,但他的写作题材并非仅限于 此,还涉及群体及改革管理与行政系统等问题。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。40年间,共撰写和编辑了26本专著、1500多篇文章。本尼 斯曾因其论述管理问题的优秀书籍,两度获得麦肯锡奖,并且获得过其它许多 奖项和赞誉。
本文转载自 泰普洛领导力 (ID:Taplow-leadership)
莎翁在剧作《皆大欢喜》中,将人生分为七大阶段。领导者的一生也可以分 为七个阶段,而且和莎翁的描述异曲同工,它们是:婴儿、学童、恋人、将军、 政治家和贤者等时期。了解每一发展阶段,并考虑其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问题和 危机,不失为学习领导力的一种方法。
很多危机根本无法避免。而且回避也解决不了问题,只有应对每一阶段的挑战, 才能做好准备进入下一阶段。了解即将来临的挑战,至少可以帮助领导安然度 过危机。如果运气好,他们会在历练中幸存,变得更强大、更自信。
嗷嗷待哺的“婴儿” 对刚成为领导者的年轻男女而言,面前的世界一片神秘,甚至令人恐惧。 虽然不至于退缩哭泣,但很多新任领导都希望公司中能有个类似“保姆”的角 色,帮他们排忧解难,减少过渡期的阵痛。 比较幸运的高管会得到”导师(mentor)”的帮助。但现实中,导师不会主动 现身。尽管很多人认为,导师会寻找年轻有为之辈,鼓舞和支持他们;但事实 则恰恰相反。最好的导师一定要自己找。未来领导者的标准之一,就是具有识 别、追随和赢得导师的能力。好导师能够改变人的一生。
当罗伯特·托马斯和我合著《极客与怪杰》一书时,采访了两代领导人。 我们采访到了一位杰出的年轻企业家迈克尔·克莱恩,他从事房地产和互联 网产业,从4、5岁起便有了第一位人生导师,这段经历也被收录于罗伯特和我 撰写的《领导力熔炉》一文中。 迈克尔的第一位导师是他的祖父迈克斯·克莱恩,迈克斯是20世纪50到60年代 风靡一时的绘画游戏套装“数字填色”的发明人。这套游戏使迈克斯成为富翁, 但他没有一个孩子有兴趣继承生意。 当他发现孙子迈克尔的商业天赋时,迈克斯立即把握时机,循循善诱。爷孙俩 经常通过电话长谈,直到迈克斯去世前的数周都是如此。 可以说,爷爷的言传身教相当于让迈克尔从小就接受一流的商学院教育。迈克 尔不到20岁时,就成了百万富翁。 我想通过此例,给“婴儿期高管”一个建议:当你接手第一份管理职位时,可 能会感到势单力孤,因此征募到一支有力援军十分重要。
满面红光的“学童” 初探领导力,仿佛走上一条充满艰辛的学习之旅,又像初为人父人母时的经历。 更糟的是,你必须学会在公开场合应付一切。你的一言一行受到密切关注, 不论你喜欢与否,作为一名新领导者,你时刻都备受瞩目。 新领导刚上任时的言行,往往在分秒间决定了他能够赢得人心,还是招来反感。 而且这些言行在很长时间内都会影响到团队表现。因此作为新任领导,在刚加 入组织时保持低调总不会出错。低调行事能为你赢得足够多时间收集信息,并 有利于建立人际关系;能让你慢慢融入组织文化,从新同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。
然而值得注意的是,无论最初表现如何,你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左右自己在别人 心目中的形象。领导者好比镜子,能反映出其下属对权力和人际关系的期望。 因此你的第一个挑战就是,不要太在意新下属对你的评价和态度。而第二个挑 战处理起来更棘手。你要接受这样一个现实:下属对你的部分评价可能很准确, 哪怕是负面评价。
哀歌的“恋人” 莎翁将人生的第三阶段比作“呜呜哀鸣的熔炉”,这一比喻也适用于被组织 中一连串问题折磨的领导者。对沿着职场阶梯一路升上来的领导而言,难题之 一,就是如何处理昔日平级同事变成今天下属的情况。 新加入公司的领导连该听谁的话,该信任谁都很难判断。需要关注的种种人和 事往往让新领导应接不暇。通常组织中吵嚷最欢的那位最难缠,也是新领导最 需要小心应对的人。 著名心理医生威尔弗雷德·比昂(Wilfred Bion)在探索群体心理治疗这一全 新领域时,他告诫道:如果你只关注叫嚷声最大的那位患者,就会触怒群体中 其他更健康的患者。他们会开始疏远你,让你无法专注于群体治疗中最重要的 问题,最终研究目的也可能流产。 无论是内部升职还是外援,所有新领导总会面临的一大共同挑战是:请组织中 的某人离开岗位,说白了就是解雇某人。 这是个痛苦的决定,因为解雇对所有人都是个打击,而且没有所谓的合适时机 一说。你总觉得对不起将要被解雇的员工,觉得他们不是刚诞下三胞胎,就 是刚下血本买了房子。没人能告诉你到底应该如何人道地开除员工,惟一能 做的也就是提醒自己谨慎行事,因为和外科医生与恋人一样,正在掌控着他 人的情绪。
长胡子的“士兵” 时间一长,领导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。适应自己的角色让领导越来越 有自信心和决断力,但也可能伤及他们和下属的联系。后果可能有两种:领 导忽视了他们言辞举止造成的真正影响,想当然地认为下属向他们汇报的都 是实情。 尽管领导最初的言行受到的关注最多,但下属随时都在察言观色。哪怕是一 些随意的小动作,都会被下属看在眼里。越是成功的领导,越懂得谨言慎行。 因为有时领导随口一说的话,都会马上被下属执行。稍有不慎,你可能会遇到 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类似的情况,虽然不会有那么夸张。 有一次他低声抱怨托马斯·贝克特说: “没人能宰了这个爱管闲事的教士吗?” 他的四个贵族手下听毕,立刻出手谋杀了贝克特。同理,现在也有不少领导, 还没考虑周全就脱口而出“我们应该注意一下我们的技术战略”之类的话。数 月之后,一份冗长的PPT报告和高昂的咨询费用账单便摆在了他们面前 事业稳定的领导者面临的第二大挑战,就是如何培养优秀员工。有的明星下属 表现极其出色,风头甚至盖过了老板——这正是对领导者人格的试金石。不少 领导都会利用自己的上级地位压制竞争。 真正的领导者应具有宽广的胸襟。当然,在看到别人取得了自己难以企及的成 绩时,任何人心里都难免不舒服。但真正的领导求贤若渴,不会拒绝比他们 优秀的人才。原因之一就是,有才干的下属也会让他们自己获益。
身经百战的“将军” 事业巅峰期高管面临的一大挑战,不仅是允许下属说真话,而且还要能把真 话听进去。真正的领导者不会有中东谚语中所谓“厌倦的耳朵”。他们内心 足够强大,不管事实多残酷,他们都能接受。不是因为他们是圣人,而是因 为只有坦然面对真相,才能成功和生存。 我在上文提到过,新任领导在工作刚开始的数月内,应避免进行重大改革。 但到了这一阶段,挑战有所不同。因为在职业生涯中又前进一步的领导者往 往肩负改革使命,他们的行动会直接影响到组织未来的命运。优柔寡断会带 来灾难性后果,但必须先摸清公司原班人马的情绪和动机,才能采取行动。 卡莉·菲奥莉娜(Carly Fiorina)接管惠普时,至少有三重不利因素: 女性、外来者、非工程师出身。反对她的人恰好是代表公司传统势力的创始人 之子,沃尔特·休利特(Walter Hewlett)。 菲奥莉娜的聪明之处在于,始终尊重惠普的辉煌历史。即使在酝酿改革,包 括同康柏公司(Compaq)合并时也是如此。在她的第一份年度报告中,菲奥 莉娜规划了公司的蓝图。她从“发明”一词开始说起,在肯定惠普创始者开拓 精神的同时,重新诠释了公司的核心价值观“车库法则”。 她没有轻视来自休利特的压力,而且有计划地支持和团结董事会中其他成员。 决定性时刻到来之时,董事会多数成员采取行动,将休利特逐出董事会。 菲奥莉娜没有对休利特反应过激:不攻击他,也不花太多时间解决他的个人担忧。 相反,她坚定不移按计划行事,并且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。
戴眼镜的“政治家” 与莎翁笔下第六人生阶段相对应的,是领导者的权力开始式微的时期。但与莎 翁描写不同,这一阶段领导并非“穿拖鞋的消瘦傻老头”,他们为了组织的利 益苦心经营,把自己的智慧传授给接班人。 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,他们见多识广、洞察力敏锐,领导生涯早期的棱角和 野心也被打磨圆润。因此他们在过渡期重要岗位上还能发挥余热。 在职业生涯晚期,能够担任类似棒球赛中的救场替补角色,同样令人兴奋。 继布莱尔丑闻之后,《纽约时报》董事长亚瑟·苏兹贝格急需能接替雷恩斯 的人。约瑟夫·莱利维德临危受命,担任临时执行主编。事实证明这一选择 十分明智。莱利维德是德高望重的老记者,利用职场中多年积累的经验, 立即平息了这场危机。而且他并不贪恋权势,功成则身退。
返璞归真的“贤者” 如我在前文中所说,接受导师指点对年轻领导大有好处;担任导师一角也令人 获益匪浅。 成为导师是领导者在职业生涯晚期能享受到的最大乐趣之一,堪比含饴弄孙。 也正是在这时候,他们有了培养年轻一代接班人的紧迫感。他们懂得了导师 的真正含义:教学相长;也懂得了建立和巩固同导师的关系并不等于阿谀奉承, 而会使双方互惠互利。 在撰写《极客与怪杰》一书时,我们对年长和年轻领导者进行了比较,发现 领导者的核心素质就是适应能力。真正的领导者能够灵活决策并取得成功。 有了适应能力,人们就可以战胜那些随年龄增长出现的挫败感,使自己不断 升华。 莎士比亚把人生的最后阶段称作“孩提时代的再现”。无论健康与否,对今 天的老人而言,高龄既不意味着等待死亡,也不意味着被人遗忘。这是一段 可以重新发现孩提时代的金色时光,每天早晨醒来,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希望 和期待,急待重新探究和发现。到了这一阶段,随着岁月流逝,功名利禄会 越来越不重要,人生则日趋圆满。
如需了解态马商战及企业整体解决方案 欢迎来电垂询座机:010-62003935 手机:139-1153-4910